赛乐网


新年到,正月里真是热闹非凡,年味处处都能感受到。你知道年味在哪儿吗?

年味在大街上。走上大街,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路边的小商店、大商场都打着“年货优惠”“特价促销”的广告。所有的商品都穿上了红彤彤的外套,看上去喜气洋洋的。

年味在乡间的龙灯、花灯里。一到晚上,到处都是龙灯、花灯,个个大放光芒、交相辉映,让我们眼花缭乱,好像进入仙境一般。

年味还在家人的团聚中。每天,我们不是外出拜年,就是招待家中来客。新年正月里难得团聚一回,大家都争着拿出家中好吃的水果、干果、海鲜来招待客人,在新年的喜悦中相互问候。

年味还在哪儿?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相信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步单元>>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舌尖上的年味>>

1

年年有“鱼”

作者:王子彧 江苏省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五(1)班

指导老师:陈莉萍


新年到!新年到!

好好嗅嗅,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年”的味道!浓浓的烟火味儿,甜甜的饭香味儿,还有大街小巷飘散着的喜气味儿,真让人陶醉!然而,我最留恋的却是我阿婆的“鱼味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到过年,这情景就会自动播放起来——

阿公从菜市场买来最好的鱼,整理干净后,阿婆就在厨房里一阵忙活:先是将鱼放油里焙一焙,然后加佐料焖一焖,不一会儿,香气飘出来了,阿婆就会用铲子沾点卤子尝一尝,满意了她就用最美的盘子盛上鱼,浇上卤子,再在上面放一个“福”字。每次看到这鱼,我总是嚷嚷:“年年的鱼,小年年的鱼。”每次听到我乱嚷时,阿婆总是笑眯眯地说:“对,对对,年年的鱼,年年有余。”

这美味,我印象中只是看看,好像没尝过。阿婆说,这道菜就是用来看的。因为吃了“年年的鱼”,明年就没有“余”了。我不懂什么意思,但我知道,阿婆说的总是对的,而且阿婆一做这道菜,就说明“大年”到了。久而久之,我印象中的年味儿,就成了我阿婆的“鱼味儿”。

每每闻到那诱人的鱼香时,我就觉得,这是世上最美的年味儿。

 

点评:

习作开门见山,点出最留恋的是阿婆的“鱼味儿”,接着细致描写阿婆制作“福鱼”的过程,然后重点叙写“年年有鱼(余)”蕴含的意义。作者借阿婆的“鱼味儿”表达对“年味儿”的向往、对“年”的向往、对亲人的怀念,读来亲切。


 

2

平淡中的鲜香

作者:王宝童 山东省五莲县洪凝街道中心小学四(1)班

指导老师:吴宗彦

 


 

多少年过去了,即使现在也算不得特殊,但“饺子”两字中,仍流露出一股浓郁的过年气息。

镜头转向除夕夜,大人们在厨房里忙得团团转,准备着迎接午夜十二点的钟声。“五、四、三、二、一!”伴随着电视里激动人心的倒数,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开来。一盘盘的饺子端上了桌子,一群人把桌子围起来。刚从汤锅里捞出的饺子上还挂着嫩白的汤珠,仿佛倒映着窗外的刹那闪烁。饺子皮晶莹透亮,富有弹性,紧紧地包裹住其中的馅料,充满了半遮半掩的诱惑。轻咬一口,一种自然的鲜香便在唇齿间舒展,仿佛一个古典美人在我的面前轻舞了一支舒缓的舞蹈。

眼前,黄的是鸡蛋,绿的是韭菜,白的是虾仁,不断刺激着我的味蕾。将饺子蘸上棕色的蒜泥,蒜的辛辣与饺子的香滑在舌尖混合、跳跃……我不禁想感谢这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和自然的馈赠。

看着一家人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都大口品尝着饺子这一生活的“黏合剂”,我也渐渐体会到这平淡的生活中,这真实的鲜香。

 

点评:

本文语言优美,感受真实。饺子的鲜香“仿佛一个古典美人在我的面前轻舞了一支舒缓的舞蹈”,美味让人“不禁想感谢这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和自然的馈赠”,饺子,虽然平淡,不算特殊,但小作者却从中感受到年夜的真实鲜香、生活的和谐欢乐,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很值得一学。


 

3

奶奶的风鸡

作者:韩欣言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五年级

指导老师:张春玲


 

每逢过年前,奶奶都要给我们做风鸡。奶奶说,只有在冬天,北风吹得呼呼响时,做的风鸡最香,味最鲜美。

奶奶先从菜场买来一只又肥又壮的鸡,把鸡身上没拔干净的细毛拔干净,再用清水洗干净,然后给鸡全身抹上盐,最后用一根结实的绳子把鸡吊起来,把它晾到通风的地方,自然风干。当鸡散发出香气、且肉质偏硬时,就可以煮熟吃了。我每天去看风鸡,巴不得猫咪马上出现——因为猫一出现,说明香味出来了,风鸡就可以吃了。

过年的餐桌上,风鸡是最受欢迎的菜。黄色偏棕,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不硬不软,老少咸宜,有谁不爱吃呢?大家总是吃得意犹未尽,估计再来十盘都不是问题。每次吃风鸡,我都是狼吞虎咽,好像几天没吃饭一样。奶奶总是一边给我夹菜,一边嗔怪:“别吃太猛!哎,这孩子……”

于是,我总是很向往过年,向往风鸡那股香味,也向往奶奶的唠叨。可如今,奶奶不掌勺了,我也吃不到美味的风鸡了。

风鸡,也和那些令人难忘的时光一起,留在我的心中,变成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点评:

借物抒情,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小作者抓住风鸡味美、年前制作、春节待客的特点,从精心制作、众人爱吃、自己爱吃三方面进行描写,并将自己“向往过年、向往风鸡那股香味、向往奶奶唠叨”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实现了风鸡与感情的完美统一。

 


 

市井街头的年味>>

4

逛新年的菜市场

作者:肖淇文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豪德校区五(1)班

指导老师:钟华奇


 

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离不开各种食材,这不,快过年了,我成了妈妈的小跟班,一大早就来到菜市场,准备“大干一场”。

一走到大街上,到处呈现出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来,火红的对联贴起来,四处的鞭炮声也响个不停,好不热闹!走进菜场,里面更是热闹,砍价声,剁肉声,鸭叫声……各种嘈杂声汇成了一首别具特色的交响曲。

菜市场的菜可真多呀!红红的西红柿、黄黄的玉米、圆圆的蘑菇……真是让人应接不暇!都说环境刺激心情,看到这场景,妈妈采购的欲望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绿油油的青菜、奶白色的花菜、橙色的萝卜,很快就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

过年的餐桌自然少不了各种肉,买好蔬菜,妈妈开始转战肉类区。红红的猪肉还带着血丝,一根根骨头整齐地码在案台上。案台边,已挤满了人,大爷大妈们一个个争先恐后,一手拿肉一手拿着钞票抢着付钱。妈妈也来凑热闹,一包包的肉和排骨拼命地往袋子里塞。小跟班我两只手也没闲着,空空的袋子一下子就“吃”得饱饱的:“妈,好了吧,我快提不动了……”可妈妈哪能听到我说了啥——我那有些小的声音刚发出,瞬间就被淹没在菜场那讨价还价声和商贩们的吆喝声中了。

看着一张张百元大钞转眼间就没了,我开始心痛了:“妈,不要买这么多,吃不掉的。”“过年了,要多买点。”这回,妈妈是听到了,可她哪管我那么多,继续她的大采购。

牛肉,鸭肉……当然,也少不了海鲜。那活蹦乱跳的虾,横着走的螃蟹,还有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海味都成了妈购买的对象。就在我不堪重负时,旁边一位老奶奶的话语传进了我的耳朵。奶奶一边拉着小推车,嘴里一边嘀咕:“现在大家真是有钱,什么贵买什么,还要抢。晚来了一下,虾都卖完了,只好买别的菜了。”“是啊,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菜也跟着五花八门了,以前没见过的现在都摆上台了……”另一个老奶奶明显跟她不认识,但却像老朋友一样接过了她的话头,和她闲聊了起来。俩老奶奶越聊越起劲,连自己堵住了别人的路,造成了“交通堵塞”也浑然不知。

在妈妈的积极采购下,每个袋子都超负荷运转,大包小包已让我快不堪重负了。尽管如此,可妈妈还不尽兴,眼睛不停地东张西望,生怕一个不注意,一道美食就会擦肩而过。

夹杂在热闹的人群中,看着大家都满载而归的背影,虽然累得不行,但一种幸福的味道却涌上我的心头。

 

点评:

读完本文,获得最突出的印象是热闹的场景描写——人多(人山人海),菜多(让人应接不暇),购买热情高(迫不及待、争先恐后)……这种热闹的场面,不正是带给人们的幸福年味么!



 

人情里的年味>>

5

春节的符号

作者:田晨语 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小学五(9)班

指导老师:黎虹豆


每逢春节,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拜年和放鞭炮。

小的时候,我是个羞涩的孩子,不喜欢拜年,觉得要见不同的人,说很多吉利话,有些不好意思。可爸爸妈妈鼓励我,说小孩子拜年是过年的风俗,不去的话,显得很没有礼貌。我一想:拜年可以得压岁钱呢!去就去呗,于是,鼓起勇气去了。后来,我发现给长辈拜年也不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儿,相互道贺,交换红包,大家都乐呵呵的,特别热闹。

放鞭炮,我倒是积极得不得了。有一次,我拿着一根“魔术弹”举向黑漆漆的夜空,点燃之后立马有一发“子弹”呼啸着腾空而起,黑暗的夜空好像被流星划过,然后被烟花点亮了!当各种烟花一起争先恐后地奔向夜空,黑暗的天空仿佛变成了五彩缤纷、明亮璀璨的白昼。有的烟花像飞龙,在空中奔腾、环绕,然后慢慢凋零;有的喷出五颜六色的火花;还有的在地上飞快地嘶叫着喷着火光旋转……所有的烟花都是那么绚丽夺目,撼人心魄。

当我点起最后三只“冲天炮”时,它们啸叫着冲向夜空,“啪”地一声炸开,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光球。这三枚信号弹似乎在依依不舍地和我告别:“小朋友,明年春节再见!”

拜年和烟花是春节的符号,它给我们带来了对来年的憧憬和期待。

 

点评:

小作者描写的过年就是我们每个人过年的样子:拜年、讨口彩、放烟花……可他观察细腻,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生活真味。描述拜年时作为小孩子的羞涩,再到放烟花时的开心和沉醉,宛如先是一声爆竹报喜,再将一幅中国年画徐徐展开,有声,有色,有味儿。

 


 

手艺里的年味>>

6

珍藏一只元宵花灯

作者:李婧雯 重庆市大渡口区钰鑫小学六(4)班

指导老师:赵蕾

 

你可知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的是元宵之夜观灯的盛况。今年的元宵灯会来了,人们把各式的花灯高悬在街上,整条街火树银花,璀璨夺目,来看花灯的人络绎不绝。像这样热闹喜庆的灯会,我怎能缺席呢?我跟爸爸妈妈软磨硬泡了好久,他们才同意我和好朋友小玉单独去逛灯会。

经过一下午的望眼欲穿,我俩终于等来了夕阳的最后一抹晚霞,迎来了黑夜女神的神秘黑纱。街道正在一点一点地沸腾起来,我和小玉兴奋得如同出笼的小鸟,一路飞到街上。

目之所及,全是千姿百态的花灯,什么动物、植物、人物,也不管是仙界还是凡间,不管书里还是书外,不管古代还是现代,甚至不管中国还是外国,统统都有。我们跟随着人流,一路走一路看,像是走进了童话世界,眼睛应接不暇。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八仙过海”大型组灯前,我驻足痴望,与八仙一起神游大海,仿佛我已变身何仙姑似的……突然,小玉的脸以特写镜头定格在我眼底。她兴奋地喊道:“喂!你看,我给你弄来了什么?”只见她神秘兮兮地从背后提出一只袖珍花灯来。哇,多美呀!我一把抢过来,捧在手里仔细观赏。看这骨架多奇巧,可以想象扎的过程多么费时费神费力;瞧这灯身多精美,可以想象剪、缝、蒙、贴、画样样精细,没有丝毫马虎。毫无疑问,这只花灯是慢工细活出来的作品。我如获至宝,请求小玉把花灯送给我。

我要把花灯珍藏起来,不只为珍藏一份精巧的手工艺品,也为珍藏一份年味的独特记忆,更为在心底里珍藏一份饱含传统匠人精神的中华文化结晶。我要让让这只小小的花灯时刻提醒我——传统文化不能忘。

 

点评:

本文开头引用古典诗词,使文章的角度站得更高。文中略写观灯人,以千姿百态的花灯和“八仙过海”大型组灯作陪衬,细致描写小巧玲珑的花灯,详略得当,有效地凸显了重点。然后通过珍藏花灯,表达对工匠精神的赞美之情。这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写法,让人越读越觉得有滋味。

 


 




 

东西南北中,年俗大不同

 

1

吃饺子

坐标:东北

 

身为一个小东北,我还是觉得在东北过年最好玩儿。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当然习俗也就特别多。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大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随机在馅里塞进几个硬币,谁吃到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发大财。在正月初五也要吃饺子,称为“破五”,就是在这天把饺子咬破,听老人说有驱灾辟邪的寓意。

——魏义伦《东北的过年习俗》,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指导老师:居建芬

 

2

舞龙

坐标:重庆铜梁

 

自古以来,龙就有降妖除魔、带来吉祥之意。在我的家乡重庆铜梁,每年除夕夜,最盛大的活动就是舞火龙。

大街上,一条金黄色的巨龙翻滚着、呼啸着,奔腾而来,领头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叔叔,只见他举起龙珠,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一会儿舞得高,一会儿舞得低,巨龙随着龙珠舞动着,一会儿拉成一条线,一会儿扭成S形,一会儿围成一朵花。最激动人心的,是舞火龙,舀起一勺炼好的铁水,轻盈地向天空一抛,顿时,天空出现了无数小流星,向四面八方飞溅开来。金龙在漫天的火星中穿梭,嘻笑声、吹呼声、尖叫声连成一片……

——王紫嫣《春节舞龙》,重庆市铜梁区龙都小学三(5)班,指导老师:张光丽

 

 

3

迎灶神、七菜羹

坐标:广东潮州

 

在我的家乡潮州,最热闹的不是除夕夜,而是大年初四的“迎灶神”。初四那天,大街小巷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挂满了彩旗。到了正午,鞭炮响起,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锣鼓声,领头的一般是一个小伙子,他边走边敲,鼓声响亮又清脆,十分有气势。随后是两队敲锣的小姑娘,她们穿着喜庆的服装,专心致志地敲着锣。锣声与鼓声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十分欢快的乐曲。在锣声与鞭炮声的伴随下,供奉有灶神的轿子缓缓走来,人们在旁边夹道欢迎,直到灶神归位。

潮州人过年,吃食少不了一道“七菜羹”。所谓七菜,是指芹菜、葱、蒜、春菜、芥菜、芫荽[yán sui]以及百合,它们各有各的含义:芹菜谐音勤财,寓意勤能生财;葱谐音聪,寓意聪明;蒜谐音算,寓意善于计算;芥菜在家乡的方言里谐音大财,有发大财之意;还有芫荽,指有缘;最后是百合,寓意百事合心。这“七菜羹”不止是潮州人民对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曾梦秋《广东潮州的过年习俗》,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兴围小学,指导老师:范伟洲

 

4

贴春联

坐标:天津

 

我的老家在天津,每年春节,我都会在那里度过。大年三十早饭后,我和爸爸就开始张罗着贴春联。在天津,贴春联可是有讲究的。我奶奶家是平房四合院,贴春联时,要先贴大门,后贴正门,最后是偏房,一定不能错了顺序。除了春联,大门的下方还要贴一对“金猪拱门”,喻示财源滚滚。最后,放上一挂鞭炮就算圆满完成任务。满院儿的红色春联,加上响亮的鞭炮声,不仅赶走了叫“年”的怪兽,也揭开了喜庆、热闹的新年的篇章。

——马一鸣《天津的过年习俗》,重庆市石柱县南宾小学四(3)班,指导老师:春鸿

 

5

做香肠

坐标:湖北荆州

 

在我的家乡,香肠是必不可少的过年菜。做香肠可是门技术活,首先得从膘肥体壮的猪身上取出猪大肠,再选上等的瘦肉,将其剁成肉丁,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开始灌香肠了,用手把猪肠捏紧,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把肉灌进去,每隔一尺左右,要用绳子系起来,这就是一节香肠,香肠制作好后,还要经过晾晒、风干、熏烤等好几道工序,花几个星期,才能成为过年餐桌上的美味。

——张璇《年味》,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倪家塔小学四(1)班

 

6

蒸包子、吃汤圆

坐标:四川广元

 

我的家乡在四川广元,每逢过年,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除了杀猪宰鸡,必不可少的习俗,就是大年三十蒸包子,初一吃汤圆。

除夕的前一天,妈妈会把蒸包子用的各种馅准备好,把面和好进行发酵。到了大年三十那天,凌晨五点,妈妈和奶奶就起床蒸包子了。等我起床的时候,各种馅的包子都已经蒸熟了。每次奶奶都会准备很多,放起来吃上56天。客人来了还会让他们带一些回去。

我最喜欢的,还是大年初一吃油炸汤圆。包汤圆要先取一小团面,搓圆,再把它按平,用勺子舀一勺自己做好的馅,包在汤圆里,然后轻轻捏拢,把它放在手心里搓圆,汤圆就包好了。最后由妈妈放进油锅里炸,望着金灿灿的汤圆我馋的口水直流。

其实,不管是包子还是汤圆,都象征着团圆。我希望每个人过年都能跟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

——苟睿格《四川的过年习俗》,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小学,指导老师:詹小莉

 

在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过年习俗呢?欢迎与我们分享!(QQ群:45220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