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乐网

  文/江西省会昌实验学校 宋桂林

 

课本同步: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本志怪小说,主要内容是当时流传的乡野怪谭和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课文《河中石兽》就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清代唯一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笔记体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高度评价本书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课文讲的是什么?

文章故事很简单,讲述僧人寻找十年前沉入水中两尊石兽的故事。河北沧州南边一座寺庙门前的寺门被河水冲刷而倒塌,门前的两尊石兽一起沉于水中。十年后,僧人重修寺庙,要找回落入河中的石兽。在哪里寻找河中石兽?

当时有三种寻找方案,第一种方案以僧人为代表,他认为应该从河的下游打捞,因为天长日久,石兽会被逐渐冲到下游。

第二种方案以庙中讲学的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应该从石兽掉入河中的原处打捞。因为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

第三种方案以守河堤的老兵为代表,他认为应该从河的上游打捞。因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

第一种方案在课文开头就否决了。僧人他们划数只小船,拖着铁钯去找,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第二种方案没有实施,直接被守河堤的老兵否决。僧人采用第三种方案,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事情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找到石兽不是运气,是技巧

其实这三种方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包含一定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影响河中石兽的位置是水流的冲力、石兽本身的重力、河床的阻力三种力。石兽的运动过程是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

石兽处于原处的条件是石兽本身的重力太大了,水流的冲力冲不动石兽,水流的冲力只能冲走泥沙,在冲击过程中,石兽整个陷入河床的泥沙中,石兽不再受到水流的冲力。不管经历多久,它都还在原处。

石兽处于上游的条件是水流的冲力小于石兽本身的重力,并且石兽本身的高度高于河床的高度,没有被河床的泥沙埋没。水流的冲力冲不走石兽,只能冲走石兽周围的泥沙,后来形成一个坑,由于石兽不平衡,在重力的条件,掉入坑内,但不被完全泥沙埋没。久而久之就不断往上游运动。

石兽处于下游的条件是水流的冲力大于石兽本身的重力。从电视上看长江截流,几十吨重的混凝土预制件也会被水冲走,如果寺庙处于河的上游,上游水流湍急,水流的冲力有可能大于石兽本身的重力,那么石兽就应该到下游去找。

 

现代版“河中石兽”故事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例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作家吴德锋的《博物记趣》(学林出版社1985年出版)书中记载现代版“河中石兽”故事。

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

诚然,《河中石兽》只是一篇课文,文中也没有讲到具体的时间、寺庙的名称,故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作者主要通过这件事来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告诉我们做事不能靠主观臆断,而是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河中石兽何处寻?这需要智慧。我们读书学习,不能迷信书本,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也要大胆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课堂之我见∕

课本中写到:最后石狮会在上游的原因是那个石狮子因为重量,水流冲不走它,却会冲走旁边的沙子,最后石狮子前面沙子少,后面沙子多。最终石狮子面前会形成一个坑,水流又会撞击石头有反冲力,使它滚到了前面的坑。就这样依次滚动,石狮子走到了上游。

但是我认为石狮子到了那个坑时,它也会下沉,上前半米就会下沉半米,最后石狮子变得跟沙子一样重,水没有了反冲力,石狮子前面也出现不了深坑。最终石狮子也不会向上滚动。

所以,有些事情必须经过多次实践求出真理,仅有一两件事情证明是没有真实性的!让我们好好思考,求出真理来吧!

——江西省会昌实验学校七年级(32)班  宋宾

 

 

《河中石兽》让我们从中悟到了遇事不能按照惯常思维片面的主观臆断,而应当综合各种因素全面深入的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不同事物的特殊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的道理。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一群猴子想摘月亮,叠成猴梯没有成功。他们发现水潭里有月亮,一个一个拉着挂到水面,突然,因为树弱枝折,一切猴子皆堕井水中。这个故事就是猴子捞月,它启示了我们类似的道理: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

这些猴子也太傻了,但有些自以为是之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江西省会昌实验学校七年级(32)班   傅亦恬

 

 

 

∕课本思考∕

对于课本,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的新的思考,请于同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铸造了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栓系浮桥所必需的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课文《河中石兽》从这件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可蒲津桥的铁牛事件,结局正好与前者相反。对比这两个事例,我们得出考虑问题要周全。

    换位思考,我们会发现这两件事中的一个是石像,一个是铁牛,而铁牛和铁人等是拴在一起的,也许就是这些不同的情况,使结局变得不同。

      这两件事情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周全,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下结论,这样的推断是过于绝对的。善于思考,善于研究,科学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

——江西省会昌实验学校七年级(32)班  吴彦萱

 

∕老师小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这三位同学对《河中石兽》一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能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勇气可嘉,值得鼓励。第一位同学用课文的练习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课文的观点,有理有据。第二位同学,从课文联想到寓言,由此及彼,虽然故事不同,但蕴含的道理相似。第三位同学对于两种结局都表示赞同,说出自己的感受。(指导教师:宋桂林)




本文摘自《少年先锋报·精读初中生》,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使用、转载、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