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与茅屋
2019-07-05 15:37:30
文/肖小雪 课文同步: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两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时候,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居住条件很差,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安贫乐道,甚至有的身处困境,还忧国忧民。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诗人,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刘禹锡和杜甫。他们住在陋室和茅屋里,分别写下了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陋室铭》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今天我们就讲讲这陋室和茅屋背后的故事。 居住背景 刘禹锡的陋室,是他在政治上被贬后,知县给安排的住所。贞元十八年(802年),刘禹锡任监察御史,积极参加王叔文倡导的永贞革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宪宗即位,永贞革新宣告失败。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也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通判是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的职位,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百般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一次的搬家,房子由一间半变成了一间陋室。杜甫的茅屋是躲避战乱,在友人帮助下建立的。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带领全家从甘肃辗转来到成都。乾元三年(760年)春,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杜甫在茅屋建成后,生活相对安宁。杜甫在《狂夫》中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草堂”就是指他的茅屋。条件简陋目前关于刘禹锡的陋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河北定县,因为他是中山人,现在定县三里庄有陋室存世;另一种是在安徽和县,因为在和县任职。和县中也有一陋室。根据课文的介绍,第二种关系更为密切。第一种可能就是刘禹锡的老家。有资料介绍说,刘禹锡当时的住房只有一间,被称为斗室,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总的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通判的官职虽然不大,但按照配置可以住衙门里的三间三厦。所以刘禹锡当时的陋室只是标准办公条件的六分之一。杜甫的茅屋是穿斗结构的川西民居建筑,以茅草覆顶,黄泥涂壁,一派田园农舍风味。当时杜甫很穷困,他修筑的是一个小茅草屋。杜甫《田舍》中提到“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就是他为自己在成都流寓的居所茅屋的写照。从他的《客至》中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可以得知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虽然杜甫居住环境幽雅,溪水环绕,林塘清幽,但是茅屋却不能遮风挡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详细记录着当时的情形。上元二年(761年)秋天,八月的暴风雨席卷了草堂。狂风卷走了他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有的散落在对岸江边,有的茅草缠绕在树梢上,有的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甚至连小孩都来抢茅草。暴风之后就是骤雨,一下雨茅屋屋顶漏水,整个茅屋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感情强烈 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很短,仅仅只有八十一个字。作者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来写。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从山水说起,自然引出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环境幽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了交往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生活之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再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当时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何陋之有”一方面暗示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全文一共四节,描写了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愿得广厦四个场景。前三个场景叙事,后一个场景抒情议论。诗人看到因寒冷而无法睡去的家人,万般无奈。面对凄凉窘迫的现状,他只能通过诗歌来抒发痛苦和愁绪。诗人不仅仅是抒发自己的痛苦,由己及人,由自己联想到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大声呐喊,这声呐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天下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只要理想实现了,自己冻死也值得。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