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乐网

文/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  奉柳

 

课本同步: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

 

劝学——孙劝、吕学、鲁敬

《孙权劝学》是作者司马光根据史书改写的。初看《孙权劝学》这个题目,我们会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孙权劝谁学习?

孙权为什么要劝他学习?

孙权是怎么劝的?

劝学的结果如何?

 

读完文章,我们可以根据原文梳理出以下信息:

劝的对象

吕蒙

劝的原因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劝的方式

晓之以理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劝的结果

“乃始就学”“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据《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吕蒙出身在贫贱之家,十五六岁就开始从军打仗,因此,他没有什么文化。如今,他因军功显赫而身居要职,于是吴主孙权便劝他多学历史。可是,吕蒙居然以军中事务繁忙推辞。孙权被拒绝了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循循善诱,现身说法,以自己常常从读书中受益为例,鼓励吕蒙读书,并指出了读书的方法:广泛涉猎,粗略地阅读。孙权还委婉地批评吕蒙说,要论事务繁忙,谁也没有一国之主忙,最终,吕蒙接受了建议,开始读书。最后,吕蒙学有所成,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没文化的吕蒙了,就连鲁肃也对他刮目相看。

这篇文章非常精练,短短的几句话便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了人物的风采:孙权的大气、有眼光、知人善任、善于培养人才;吕蒙的虚心、认真、从善如流;鲁肃的爱才、敬才。从这个故事中,从“士隔三日刮目相看”的言语中,我们也领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至此,从表面上看,我们已经了解、掌握了这篇文章。但是,这篇短文,真的就只是在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吗?

 

理政——为君当如孙仲谋

 

《孙权劝学》节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部史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以历代政治大事为主要内容,注重对治乱兴衰的原因分析与经验总结。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历代帝王如朱元璋、康熙、乾隆等都对这部书爱不释手。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孙权劝学”这个故事应该也寄寓了作者总结的某些治国经验和道理。

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写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孙权直言相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直接推辞,说军中事务繁忙。此时,问题出现了:吕蒙居然敢拒绝孙权?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甚至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而这文章的一开篇,孙权一开口就被吕蒙拒绝了。这让孙权颜面何存?司马光这样写的目的何在?透过孙对吕的称呼“卿”,还有“当涂掌事”这一信息,可以看出,孙权对吕蒙是非常器重和喜爱的。吕敢拒绝孙,恰好说明了平时二人关系融洽。况且吕蒙的理由是“军中多务”,说明他工作认真负责,也许这正是孙权让他管事的原因。吕蒙拒绝学习,不是不服孙权,也不是不想学习,而是他对学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他认为:学习和掌管军中事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军中事务多了,自然就没时间学习了。而孙权的认识却是:正因为现在掌管军权,才“不得不学”,学习是可以促进掌管事务的能力的。

由此我们小结出以下几点孙权的治国经验:

1.孙权与吕蒙君臣关系融洽

2.孙权很了解吕蒙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孙权的第一次劝学看似失败了。没有得到臣子的肯定,孙权是如何做的呢?我们可以理出如下图表:

原文

解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读书的目的不是成为博士,不要有压力。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读书的方式是粗略地阅读,一点都不难

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施压,让人无法反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孙权看似漫不经心的几句话,实则步步为营,充分体现了一国之主高超的言说艺术。先让人放松,再给人压力,最后动之以情,一波三折,让人无法回绝。其中,最值得玩味的句子就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为什么要粗略地阅读历史呢?

当时三国鼎立,天下群雄逐鹿,曹操实力强大,刘备逐渐崛起。吴国想要谋求发展,势必励精图治。而历史,往往能给统治者最好的借鉴与参考。吕蒙作为吴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也应该学习历史,学习生存、谋略之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孙权的治国经验:

1.要求手下人才学习历史,学习谋略,以谋求生存与发展。

2.恩威并施的手段

   

吕蒙终于懂得了孙权的苦心,开始学习,但吕蒙学习的过程司马光只用了一句话一笔带过。显然,司马光并不想表现吕蒙学习有多么刻苦。在展示吕蒙学习成果的部分,司马光没有直接描写吕蒙的改变,而是通过鲁肃来侧面表现的。梳理文章这一部分,可以梳理出:

“大惊”“非复吴下阿蒙”

不敢相信,以前有点瞧不起吕蒙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敬重吕蒙

 

“结友而别”一句很有意味。为什么现在才结友,难道以前不是朋友吗?鲁肃最初的确是看不上吕蒙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鲁肃原本不想去拜访吕蒙,因为别人劝他,吕蒙如今地位越来越高,他才勉强去拜访。与吕蒙谈论后,他被吕蒙的谋略折服。于是有了“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成朋友,为什么要“拜蒙母”呢?其实,拜见母亲这个细节从侧面体现了鲁肃对吕蒙的敬重。尤其是“遂”这个连词,连接的是上文的“非复吴下阿蒙”,更能体现出“拜母”“结友”与鲁对吕的看法改观有直接关系。

至此,全篇完结。我们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

开头

“初,权谓吕蒙曰”

孙权发言(君)

结尾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和鲁肃结为朋友(臣)

 

君的一番言论,让当时吴主最器重的一文一武两位臣子结为了好友。当时,周瑜病故,鲁肃解体了周瑜的职位,辅佐孙权。而孙权知道鲁肃看不起没什么文化的吕蒙。要成就大业,文臣武将理应团结一心。也许,孙权劝学不仅仅只是劝学,还顺道导演了一出不露声色的“将相和”呢。

由此,孙权的谋略还体现在:

1.知人善察,找准矛盾

2.不按常规出牌,一箭双雕

 

 

老师小结

    《孙权劝学》短小精悍,细读却大有深意,令人击节赞赏。经典作品的魅力正在于此,常读常新,给予人更多的思考和教益,也许,这正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独特魅力之一吧。



本文摘自《少年先锋报·精读初中生》,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使用、转载、刊登。